疊層電池組件通過將不同禁帶寬度的半導體材料疊加在一起,實現了對不同波長太陽光的分層吸收,有效拓寬了光譜響應范圍,進而提高了光電轉換效率。這一技術的突破,為光伏產業(yè)帶來了顯著的成本降低效益。
據相關測算表明,光伏組件效率每提高1%,就能降低4%的光伏系統(tǒng)成本(系統(tǒng)平衡成本BOS,Blance of System)。當組件效率處于較低或中等的階段,這種成本降低的效果尤為明顯,有力地推動了光伏產業(yè)的發(fā)展。但隨著諸如疊層電池這類組件的效率不斷提高,組件的邊界收益會逐漸呈現出遞減的趨勢,特別是當效率超過30%后,收益趨緩的現象更加顯著。
文中通過國內某光伏電站,在同土地面積(直流容量增加,交流容量不變,提升容配比攤薄系統(tǒng)成本)、同直流容量的條件下進行測算分析,如下圖所示。當組件效率從21%提升到23%時,同土地面積對應的BOS從1.655元/W降至1.511元/W,在同直流容量方面,也呈現出類似的變化趨勢,從21%提升到23%時,數值從1.655元/W降至1.614元/W,但沒有等土地面積場景測算結果來得明顯。這里面的BOS主要參考西北大型電站標桿造價指標,包含除組件以外的成本,如支架、樁基、逆變器、線纜、集電線路、箱變升壓站等等,但未含儲能外線等特殊項目。
通過比較,當組件效率處于較低或中等水平時,意味著在相同的土地資源或直流容量基礎上,效率提升帶來的系統(tǒng)成本降低優(yōu)勢明顯,為光伏項目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,尤其在土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,更高的組件效率能讓單位面積產生更多電能,滿足更多用電需求。
然而,隨著組件效率不斷提高,邊界收益遞減的趨勢逐漸顯現。從數據上看,在同土地面積時,當組件效率從23%提升到25%,系統(tǒng)BOS從1.511元/W降至1.39元/W;從33%提升到35%,該值從1.053元/W降至0.993元/W。同直流容量時也呈現類似規(guī)律,從23%提升到25%,從1.614元/W降至1.579元/W;從33%提升到35%,從1.482元/W降至1.465元/W。這表明,隨著組件效率的持續(xù)升高,每提升相同幅度的效率,所帶來的BOS下降幅度越來越小。
進一步分析同土地面積和同直流容量下的BOS降低比例,更能直觀地感受到邊界收益遞減的趨勢。在同土地面積下,組件效率從23%提升到25%,BOS降低比例為 -4.3%;到35%時,收益變化率降至 -2.9%。同直流容量方面,效率從23%提升到25%,BOS降低比例為 -1.25%;到35%時,收益變化率降至-0.82%。
1.光伏組件效率較低或中等水平時,每提高1%,就能降低4%的光伏系統(tǒng)成本,不過這種成本降低效果在組件效率處于不同階段時表現各異。
2.當組件效率較高時,每提升1%效率所帶來的BOS下降幅度(邊界收益)在逐漸減小。
疊層電池組件邊界收益遞減這一現象,給光伏產業(yè)帶來了諸多挑戰(zhàn)。在成本控制方面,原本依靠提升組件效率來降低系統(tǒng)成本的優(yōu)勢逐漸減弱,這對光伏產業(yè)的大規(guī)模擴張和成本競爭力的提升形成了一定阻礙。從技術研發(fā)角度來看,科研人員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和精力,尋找新的技術突破點,以應對邊界收益遞減的問題,進一步提高疊層電池組件的綜合效益。
面對這些挑戰(zhàn),光伏產業(yè)也在積極探索應對策略。一方面,持續(xù)加大在基礎研究領域的投入,深入研究新型半導體材料和電池結構,力求突破現有技術瓶頸,提高疊層電池組件的效率上限,同時降低成本。另一方面,加強產業(yè)協同創(chuàng)新,整合產業(yè)鏈上下游資源,通過優(yōu)化生產工藝、提高生產規(guī)模等方式,降低生產成本,提升疊層電池組件的市場競爭力。
盡管疊層電池組件在發(fā)展過程中面臨邊界收益遞減等挑戰(zhàn),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產業(yè)的持續(xù)創(chuàng)新,其未來發(fā)展依然充滿希望。未來,疊層電池組件有望在提高轉換效率、降低成本、提升穩(wěn)定性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,為全球能源轉型和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做出更大的貢獻。